这篇文章是一个猜想。 《八图传》是2002年前后在天水论坛发的。我摘录2002年从甘南到夏河的五一作为介绍, 然后穿越到冰川融化的大洪水世纪。 (1)车上有毛梁, 雪域高原尽收眼底。连绵起伏的丘陵是白色的, 天空是白色的, 太阳的微弱光影也是白色的。翻过一毛后, 车子钻进了山谷。沟很深, 周围的山脉被雪和蒸汽包裹着,

看不到人头。下到卡加曼, 背景依旧是雪山, 但眼前的河滩上已经有一些青翠的树木。嫩绿色或淡黄色或婴儿般的嫩芽刚刚伸出一点, 藏青色的枝桠仍能看穿。树远看就像一堆烟雾, 如达芬奇在蒙娜丽莎嘴角使用的雾法, 充满视觉诱惑。草或麦, 浅涂在河滩和山脚下, 成为树的背景。扎西一曲在深谷中奔跑。道路在拓宽, 部分山体裸露坍塌, 全是巨石和沙子。
       如果是第四纪冰期末期, 我们将穿过数百米深的扎西一曲河底。远古巨龙如今宛若蚯蚓, 唯有哗哗的水声, 似乎想要证明什么。 (2)我们当时无话可说, 生命的痕迹被滔天的洪流冲刷掉了。只有生存才能证明这段历史。那是冰河时代晚期, 冬季牧场位于较低的山谷中。遥望蓝天, 雪山映衬着耀眼的银光。或裹在雪汽中, 无形。在数百米深的谷底随处可见像牦牛一样的巨石.每年春天, 雪融化后的大洪水将它们带到这里。咆哮的巨龙将吞噬数百米深的山谷, 直到洪水在夏秋两季慢慢退去。日子一天天变长,

忽冷忽热。如果过早将牛群从山下的冬季牧场赶到山上的夏季牧场, 我们将遇到暴风雪和冰冻。如果我们迁移得太晚, 我们将来会被洪水淹没, 来不及撤离。太阳下山了, 所有的人, 无论老少, 都兴奋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。巫师拿着一把羽毛扇, 跳舞仪式。今年第一次, 一颗巨大的红宝石火星从东南天空升起。巫师发出一个信号, 整个牛群都沸腾了, 牛群和忠实的狗都在骚动。篝火和火把掀起了忙碌的不眠之夜, 每个人, 无论老少, 都在为大迁徙做准备。天亮了, 让我们回头看看烟雾缭绕的营地。拿起一把蓝色的勿忘我, 深秋我们再来。 (3)去夏草场的路上, 抬头看看热气腾腾的雪和天气;低头, 龙啸, 雾霭滚滚;霎那间, 呼啸的狂风呼啸而过, 地震瞬间震颤, 山崩地裂, 让人惊魂未定。天气晴好时, 天上云雾缭绕, 山下洪水涨起, 水面发散延伸, 水面上的群山环环相扣, 一一消失。我们数了数下一个又一个, 完全无法预测的是地震和阵风。当我离开六个月后回到牧场时, 已经是黄昏了。漫天散落的白云, 一起飞舞时变成了亮黄色, 然后堆积成火红色, 最后凝聚成一片晏紫跟着夕阳飞回山上。几个月后, 山下的洪水开始退去。水面会聚又后缩, 群山层出不穷, 群山环环相扣, 仿佛日出的云层舒展相连。很快, 北风打猎, 草木四散, 大火星快要消失了。是时候搬到山下的冬季牧场了。那是一场风霜的秋游, 流水渐渐慢了下来。 (4) 问题, 大火星和大洪水是什么关系?注:大火星是指天蝎座的心宿二, 亦称商、辰。在《诗经》中, 七月流的火就是指这颗星。
       溪流是指天空中火在西边的位置。答案很简单。古人根据大火星的出现来确定季节, 并发布季节变化的公告。 1.《药典经》:“日庸, 星火, 待仲夏。”仲夏夜, 大火星正南行, 恰逢夏至。 2. 仲春之夜, 大火星从南方地平线向东方升起, 恰逢春分。 3. 中秋夜, 大火星从南、西地平线坠落, 恰逢秋分。我相信冬季牧场的人们也使用巨石阵来观察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季节。但是那些巨石被洪水冲走了。洪水和饥荒时代最大的气候特征是春季洪水。春分对游牧部落的迁移至关重要。黄帝命朱容为火正, 掌管大火星(上星)。我想说的是, 古人把天上的流星和地球的汛期映射在一起, 相当准确。 (5)想请问大家, 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自然吗?源于观察的自然手段归纳, 而不是从预设系统中演绎出来。可以通过绘制天空中的恒星运动和地球的洪水季节来抽象出周期、周期性和准确性吗? (前者抽象为离卦, 后者抽象为看卦) 映射天上的云彩和水面上若隐若现的山峦, 能抽象出收敛和发散吗? (前者抽象为对卦, 后者抽象为跟卦。) 把天上的风的不确定性和脚下山的晃动映射起来, 是否可以抽象出不确定性? (前者抽象为荀卦, 后者抽象为真卦) (6)古代人造字, 字根雅致。例如, 以巽他为根的选举的选择, 突出了其“不确定性”的内涵。对、根为词根的词有许多突出其趋同或分歧的特征, 如喜、恨等。大洪水世纪之后, 我们进入了田园牧歌的农耕世纪, 不再是大洪水, 但是物候季节, 映射到移动的恒星。在文艺作品中, 云舒、云卷的潮起潮落依旧描绘着人们的情绪, 风雷的变化依旧描绘着风云变幻的风云变幻。